為進一步挖掘生產潛能,近期,檢驗計量中心以費用管控為抓手,牢固樹立用“緊日子”過“好日子”的理念,嚴控一般性支出,堅持從細處著手,全方位掀起修舊利廢熱潮。
精益管控:向成本要效益
該單位始終將算賬理念、極致降本思維貫穿于生產經營全過程。爐前化驗室通過建立全流程成本管控體系,將“應修必修、修必修好”的原則嵌入作業標準。面對價值數萬元的光學元件受環境影響長時間積塵的情況,技術骨干王偉峰創新采用五步精密清洗法,通過無塵環境控制、專用溶劑配比、超凈工具操作等,使透光率恢復至出廠標準的92%,一次節約費用3000余元。這種“顯微鏡式”的成本管控,已延伸至其他28類關鍵設備的自主維護中。
循環智造:廢料堆里淘“金子”
該單位扎實踐行“一切成本皆可降”的理念,維修人員拆解報廢設備零件,讓舊備件獲得第二次生命。職工郭彥宏利用檢修機會,在拆下的廢舊裝置上尋找可用的零部件,將零部件進行修復后繼續使用,降低了備件費用。通過電機測量、安全評估將報廢電機里的軸承進行拆除,重新組裝到同型號有缺失的吸塵器中,讓它煥發活力、重新上崗。同時,建立“報廢設備拆解-核心部件檢測-功能模塊重組”制造流程,不僅節約了設備采購費用,而且使得備件復用率同比提升30%。
全員創效:人人都是效能工程師
“自修舊利廢活動開展以來,重細節、善發現、愛動腦已成為我們的工作習慣,能自己找出問題、絕不麻煩專業維修人員。”職工李樂說道。
近日,性能試驗工趙龍發現200噸試驗機油缸不歸位,下橫梁無法移動,載荷傳感器不歸零。第一時間排除電路控制系統、伺服系統、油路液壓系統故障,運用“系統隔離法”鎖定絲桿間隙故障,重新給絲桿螺母進行定位,創新提出毫米級動態校準技術,確保絲桿和工作臺框架留有2—3毫米的工作間隙,使設備精度恢復至0.02mm級,調試后載荷零點曲線恢復正常無漂移現象。
一線職工這種“我的設備我主治”的理念,避免了“小問題”變成“大故障”,提升了職工專業素養和操作技能,為設備高效運行奠定堅實基礎。
()
|
陜公網安備 61058102000140號